在对比“足底压力板(pressure platform)”和“足部的激光三维扫描设备(3D foot scanner)”在评估扁平足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时,我们应该将问题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测量的目标和诊断的目的。
两类设备的测量原理、输出变量和临床指征存在本质差别,因此“哪个比较精确”取决于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形态学信息还是功能力学信息。
首先,从技术与输出角度区分:足部三维扫描仪采用激光或结构光等非接触光学方法,主要重建足部的三维几何形态(例如足长,足宽,足弓高度和体积),在静态站立状态下足弓形态量化空间分辨率高,重复性好,适用于矫形器和鞋垫设计以及形态学随访。3D表面扫描用于脚型几何重建,有很好的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
其次,足底压力板基于接触式传感器阵列,直接记录足—地接触时的力学分布(峰值压力,接触面积,重心轨迹以及力时曲线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步态周期内的动态受力特征。
因此,压力板在识别中足(midfoot)受力增高、评估行走或跑动时足弓功能性塌陷以及判定高风险压点(如糖尿病足)方面更具诊断价值,并且其某些参数对重复测量的可靠性也有了更多的研究佐证。
再次,从“扁平足”的临床含义来判断准确性:扁平足可分为结构性(解剖性足弓低)与功能性(负重或者移动过程中足弓塌陷)两类。
如果以判断静态足弓高度或者制造贴合矫形器为目的,三维扫描由于可以直接定量足弓几何,所以更加“直接”和精准;
如果以评价步态功能,负重时足弓承载能力或者确定动态塌陷为目的,压力板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临床上有关功能性改变和风险指标。许多研究显示静态的几何和动态的受力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单一技术在诊断上有局限性。
此外,准确性还受若干可变因素影响:设备标定与分辨率、采集时的站姿或步态标准化、是否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后端算法(例如足弓高的定义或者压力分区的方法等)以及检验者的操作一致性。
低成本或者商用化简易设备可能会在精度和阈值设定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医疗级设备,进而对最终诊断结论产生影响。
最佳临床策略为二者相结合:通过三维扫描获得准确形态基线,然后通过压力板对站立和行走状态下受力表现进行验证,以期达到形态—功能相互印证,使扁平足的诊断更加全面和准确。